Return to Website

MySky科幻網

歡迎大家在這裡詢問、討論~~

MySky科幻網
This Forum is Locked
Author
Comment
View Entire Thread
「超級機器人學」──一門冷學問的誕生……(續)

  1975年《超電磁鐵人COMBATTLER V》[註3] 讓五名青少年各自駕駛五輛全方位作戰交通工具,臨敵時轉化為機器人的各種軀體部位,合體成完整的大鐵人形象,抵抗外星巨獸入侵地球的野心。

  1979年誕生的《機動戰士鋼彈》手拿光劍護盾,帶著「鋼加農」與「鋼坦克」團隊,開啟了「擬真系機器人」的族譜。

  1980年《宇宙大帝GOLDSIGMA》首創三架小機器人組合成一具大機器人的模式,成了大家後來熟悉的《六神合體GODMARS》(1981)之先驅。

  1981年的《百獸王GOLION》[註4] 將1975年《勇者萊汀》和1976年《大空魔龍》引進的「機械動物」類比擬態創意發揚光大,讓五隻機械獅子合身成為一個巨大機器人,也啟發了後續更複雜的版本《超獸機神:斷空我》(1985)。

  1982年在《超時空要塞MACROSS》裡,日本科幻機器人設計師大河原邦男,竟然讓美國戰鬥機F-14完全變形成為戰鬥機器人,連老美也跌破眼鏡。要說從1984年正式在美日兩地颳起「萬物可變機器人」與「小心!機器人就在你身邊」的《變形金剛Transformers》是深受《超時空要塞MACROSS》的啟發,應該無人有異議!

  而自1990年代開始,以《勇者系列》(1990-????)為代表的「超級變形合體大戰隊」,則更是透過層層疊疊眼花撩亂的「變形再組合」、「組合再變形」,讓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也讓玩具廠商笑得合不攏嘴……

  呼,我算是目擊了一門私房新興冷學問正式誕生!藉此專欄一角,當然只能先講個「導論」。光是從形態學(Morphology)觀點著手,詳細拆解巨大人形、遙控操縱、駕艙組合、強化武裝、鐵人團隊、多機合體、排列組合、三棲作戰、機械變形、特殊肢體、類比擬態、部件更換、包覆升級……等等錯綜複雜的演進與發展,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別說是更深刻更深層的「超級機器人文化」與特定社會情境、民族情感、歷史脈絡、產業體系之間的共生關係,還值得進一步皓首窮經、鑽研體悟啊!

  不要緊,這門「超級機器人學」才剛剛創立,有空可以慢慢再玩。啥?!你問我研究這個幹什麼?!喂……有點遠見好不好,他山之石,總有可以攻錯的一天吧……

[註1] 這與艾西莫夫創立的「機器人學」(Robotics)沒什麼直接的關係,特此聲明。

[註2] 「鐵人28號」之全名為「大日本帝國陸軍謹製鐵人兵器第貳拾捌號」。此外,文中所出現之日本科幻機器人名稱,大致採本地通用譯法;過於冷僻者,則依原文之意,由作者自行翻譯。

[註3]《超電磁鐵人COMBATTLER V》的名字很有學問:COM-是Combination(組合)的簡寫、Battler是「戰士」的意思,而V則同時代表「五人團隊」(羅馬數字的5寫成V)和「勝利」(Victory)兩個含意!

[註4]《百獸王GOLION》動畫曾於台灣上映,當時的中文譯名為《聖戰士》。

(原刊載於《PC OFFICE》雜誌2005年01月號【想像力的邊疆】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