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李華˙著 銀河帝國已有一萬二千年悠久歷史,如今一位數學家卻作出驚人預言:帝國即將土崩瓦解,整個銀河注定化作一片廢墟,黑暗時期將會持續整整三萬年! * * * 著作逾身的艾西莫夫無所不寫,但不論他自己或全世界的忠實讀者,衷心摯愛的仍是他的科幻小說。在他的眾多科幻著作中,「機器人」與「基地」是最有名的兩大系列。其中「機器人」系列是從短篇故事起家,逐漸演化成一部機器人未來史,包括四個長篇與三十幾個短篇;「基地」系列則是先有一個龐大的架構,然後開始逐步經營──但想必連艾西莫夫也未曾想到,這部科幻史詩能夠經營半個世紀(1941-1992)。 艾西莫夫一生總共寫了七大冊的基地故事,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當然是核心部分的「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與帝國》以及《第二基地》。不過艾西莫夫生前常常偷笑,說當初雖有明確的故事架構,卻並未刻意寫成什麼三部曲,而是以連載方式一篇篇發表在科幻雜誌上。直到一九五○年代正式出書,三部曲的架構才首度出現。 為了研究艾西莫夫創作基地系列的來龍去脈,讓我們試著回歸當初的架構,把三部曲重新拆解成原來的中短篇。 《基地》第一篇:心理史學家(出書時補寫) 《基地》第二篇:百科全書編者(短篇,連載第一篇) 《基地》第三篇:市長(短篇,連載第二篇) 《基地》第四篇:行商(短篇,連載第三篇) 《基地》第五篇:商業王侯(短篇,連載第四篇) 《基地與帝國》第一篇:將軍(中篇,連載第五篇) 《基地與帝國》第二篇:騾(中篇,連載第六篇) 《第二基地》第一篇:騾的尋找(中篇,連載第七篇) 《第二基地》第二篇:基地的尋找(中篇,連載第八篇) * * * 許多人都知道基地系列的靈感來自《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不過其中一段頗為傳奇的因緣卻鮮為人知。引用艾西莫夫自傳中的文字,故事是這樣的: 一九四一年八月一日,下課後,我搭地鐵去坎柏(John Campbell, 1910-1971)的辦公室找他。一路上我絞盡腦汁,想要擠出一個新點子。屢試不成之後,我決定使出自己常用的招數:隨意打開一本書,第一眼看到什麼,就用什麼做自由聯想。 當天我帶著一本吉伯特與蘇利文(Gilbert and Sullivan)的歌舞劇選集,隨手便翻到《艾俄蘭斯》(Iolanthe)中仙后跪在哨兵威利斯面前的一張劇照。我從哨兵聯想到戰士,再聯想到軍事帝國,再聯想到羅馬帝國──然後再聯想到銀河帝國。哈,有了! ……我何不寫個銀河帝國盛極而衰、回歸封建的故事,而且是從第二銀河帝國承平期的觀點出發?我想我知道該怎麼寫,因為我仔細讀過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至少從頭到尾讀過兩遍,只要把它改頭換面就行了。 我帶著具有感染力的熱情、志得意滿地走進坎柏的辦公室。或許熱情真能傳染,因為坎柏顯露出前所未有的激動。 「對短篇故事來說,這個主題太大了。」他說。 「我是想寫個中篇。」我一面說,一面調整自己的構想。 「中篇一樣不夠。必須是一系列的故事,每集都是開放式結局。」 「什麼?」我心虛地問。 「短篇、中篇、系列故事,通通放在一個特定的未來史框架中,包括第一銀河帝國的衰亡、隨之而來的封建時期,以及第二帝國的興起。」 「什麼?」我更心虛地問。 「沒錯,我要你寫出這個未來史的大綱。回家去,把大綱寫出來。」 ──《記憶猶新》(In Memory Yet Green)原文版311頁 * * * 「心理史學」是這個三部曲的中心科幻因素,而貫穿其間最重要的一個人物,自然就是心理史學宗師、基地之父哈里‧謝頓。最有趣的是,「基地系列」的故事是從謝頓死後五十年講起(<百科全書編者>),也就是說真正的主角竟然是個死人──這正是科幻小說的趣味所在,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縛。不過在出書的時候,為了交代前因後果,艾西莫夫又補寫了一篇<心理史學家>,讓八十高齡的謝頓現身說法。而在生命中最後五年,艾西莫夫再度眷顧這個傳奇角色,用兩本「前傳」詳盡刻劃謝頓的一生,以及心理史學與基地的創建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