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Website

MySky科幻網

歡迎大家在這裡詢問、討論~~

MySky科幻網
This Forum is Locked
Author
Comment
好萊塢、科學、世界末日三幕劇本1


為了這個由遠而近的鏡頭,視覺特效組長使用了一台直昇機在紐約上方拍照。接著將這些相片貼在一個數位攝影球裡面,創造出一個3D立體的背景幕以進行360度的全景拍攝。加進暴風雨的天空和以電腦繪製出的自由女神像後,便開始在水面上動手腳。美術工作人員以普通的水為基礎,然後加進幾層大風浪、浪頭泡沫、浪花等等的──總共約30層。
科技時代/提供


【Matthew Teague】

突如其來的氣候改變,有可能造成獨立的、以日為單位進行的浩劫嗎?電影《明日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於5月28日全球同時上映)的導演用連專家也會驚訝的內容,讓我們見識他新的災難電影。

讀者在讀本文前須知:下面描述的某些情境經過戲劇化處理、是好萊塢式的純屬虛構,但對電影本身的敘述、科學方面的資料,以及所有的引述都是真實的。

【第一幕:好萊塢】

內景、某家電影院內,時間是2004年5月28日晚上

攝影機搖攝過一張張忙著大嚼爆米花、大喝汽水等等的臉龐。接著攝影機停在你─抱著懷疑論的電影迷臉上。在播放太空戰爭預告片時,你感到無聊荒謬而眼睛往上翻。

懷疑論者:拜託!在太空的真空狀態下是根本聽不到爆炸的。

接著正片開始。這部電影叫做《明天過後》,是部壯觀的災難片,很明顯地,是某人對全球性大災難想得太多後的傑作。銀幕上。一場氣候劇變正在醞釀。印度首都新德里上空出現陣陣雷暴,同時拳頭大的冰雹正襲擊日本東京。一位獨排眾議的史前氣候學家正倉皇地警告全世界一場即將發生的災難,不過他的警告來得太晚:在美國南加州,幾個龍捲風席捲吹掉了著名的好萊塢標示以及洛杉磯市中心大部分的房子。一場大風暴巨浪衝進紐約市曼哈頓區,接著吹來的寒風冷到讓人凍倒在人行道上。混亂狀態隨即發生:重擊全世界、摧毀人類文明的混亂。而這一切都是來自於異常的氣象。

鏡頭很快拉回懷疑論者電影迷的臉上:那抹輕蔑的笑已經不見了。這麼栩栩如生描繪的毀滅性災難,的確是可能造成這樣的結果。但更甚者是,電影迷依稀回憶起電影裡出現的那個「氣候突然改變」概念,最近就曾經出現在報章的頭條新聞(感謝美國國防部),而且報上那個真實故事也並沒有什麼好的結局。

懷疑論者(目光遊移,腳在地上輕拍著):這就跟電影《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一樣,只是沒有外星人。就是科幻片嘛,沒什麼科學根據,對吧?

以倒敘方式呈現,時間是三個月前,地點在電影攝影棚外,白天。

攝影機把鏡頭拉近到本文作者身上,他這位抱著懷疑態度的科學作家正從製片場中看完這部電影的毛片走出來。

作者(旁白):當我看完試映走進白天的日光中時,並不很確定自己該怎麼想。肯定的是,瞬間凍結的行人和發生在好萊塢的龍捲風聽起來真實性並不高。氣候不可能以那種好萊塢的方式改變。

不過,冰河時期的確發生過。我甚至好像還聽說過下一個冰河時期的發生時間離現在不會太遠。所以我決定看看在這種特效做出來的電影裡,是不是也有一些真正科學的暗示。而最合乎邏輯的第一個作法就是去找《明天過後》的導演談談,說不定他只會笑笑,並同意說這部電影只是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也就是娛樂業)之下,所做出真正具有娛樂效果的玩意兒。

羅倫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決戰時刻》(The Patriot)、《ID4星際終結者》、《酷斯拉》(Godzilla)等片的導演和製片,開著一輛德國超級跑車前來,那輛超級跑車的顏色就像支新手槍。艾默里奇很英俊、優雅,皮膚曬成棕褐色,臉上掛著燦爛的微笑,髮色正好和車子的顏色很相配。

地點:29號建築物內

艾默里奇將燈光昏暗的剪接室的門關上,並走到一張沙發旁坐下。作者則坐在他對面的沙發上,準備要好好地問艾默里奇一些問題,因為作者懷疑艾默里奇拍這片的動機比較偏向政治而非科學,他的這部災難片正好能在選舉年給當局政府一記猛擊。

(續)

好萊塢、科學、世界末日三幕劇本2

艾默里奇(帶點德國口音):你一路飛來旅途還愉快吧?

作者:羅倫,我們直接說重點吧。你的電影聲稱是以科學為前提製作的,但氣候是絕不可能在短短幾天內就有那樣的巨幅變化。你要為自己說些什麼嗎?

艾默里奇繼續說下去,帶著能讓人消除敵意的坦率,承認說這部電影情節的速度不夠科學。

艾默里奇:科學團體會說,「太快了。」他們說的沒錯,不然就不是電影了。

作者(旁白):但那是他所承認不科學部分的最大極限;他完全拒絕承認電影中的基本科學部分有問題。而那些基本科學部分就是:突如其來的氣候變化,可能會使地球進入一個全新的冰河時期,並使地球上的大部分地方都不能居住。而當我指稱他有政治意圖時……

艾默里奇:我開始寫這個劇本的時候,是在剛拍完《決戰時刻》那時候,那時布希還沒被選上。不過到那時要阻止布希當選已經太晚了。

作者(旁白):「太晚了」?看來這傢伙還真的認為快速的氣候變化不光是個真正的威脅,還是不可避免的威脅呢。但即使是像他這樣立場公正的好萊塢導演,還是無法讓我確定該不該相信他不會玩弄科學──尤其是他還得伺候所謂戲劇之神的時候。我得去問問更高層的科學專家。我得去拜訪「神使」(Oracle)們。


【第二幕:科學】

作者為了探索他心中的疑問,尋訪了三位智者:「水之神使」(ORACLES of WATER)、「人類生命神使」(ORACLES of HUMAN LIFE),和「未來神使」(ORACLES of FUTURE)。他們全都是極受敬重的專家,也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外景、格林蘭島──黎明

作者前來此地尋找「水之神使」:理查艾利(Richard Alley),一位賓州大學的地球科學教授,曾經在美國參議院作證說過有關氣候突然變化的事情,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研究院(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相關議題委員會的主席,本身正是一位貨真價實且有重要地位的史前氣候學家。他還是位冰核(從冰河中挖出的長冰條,能顯示地球氣候幾百萬年來的變化)專家。要是真有人能瞭解氣候是不是會經過這麼巨幅的轉變,那個人就非他莫屬了。

一個昏暗的北極早晨,作者踉踉蹌蹌地走過冰上,呼喊著「神使」。突然,空氣中充滿了呼嘯的聲音,然後這個聲音成了作者腳下的震動。接著,啪地一聲,一個旋轉的人形從冰裡面射出,快速轉動的樣子就像隻瘋狂的地鼠。人形的轉動慢慢地停下來,這才讓我們看清他原來就是神使,正忙著鑽洞挖冰核。接著他說話了。

艾利:嗨,我是理查艾利。

作者:艾利博士,我得知道:姑且不論誇張的成分和不可能的發生時間歷程,這部電影裡的科學是真實的嗎?

剪接到幾個拍攝畫面的集錦,神使在這些畫面中顯示出突如其來的氣候變化是怎麼進行的,並以雜誌形式的圖表說明他的觀點(參見科技時代六月號第55頁的神使文件副本)。

作者(旁白):神使解釋了突然的氣候變化會改變一個叫做「大洋溫鹽環流輸送帶」(Great Ocean Conveyor,就是海洋潮流的循環,會流經世界上的各水域)的東西的中心。這個東西會將溫暖的熱帶水攜至北方,並將冷水推到南方,而讓北半球大部分地方都很溫暖。

他說,當在表面流動的溫水達到最北邊(接近冰島處)時,就會將所攜帶的熱釋出到大氣中。這股熱能使北半球大部分地方(尤其是歐洲)溫暖。釋出熱後所變成的冷水就會沈到海洋底部(因為冷水的密度比溫水大),而「沈下去」的這個動作,便會驅動整個潮流:將暖水帶到北方、將冷水推到南方。

神使接著繼續向我展示,如果地球太過溫暖的話,天氣會如何反常地(至少在北半球的大部分地方會如此)變冷。如果全球暖化繼續飛快地進行下去,同時有足夠的北極冰融化的話,這些融化的冰水(寒冷的淡水)便會和隨著潮流而來的溫暖海水混合。因為淡水的密度比海水低,所以這些微溫、微鹽的淡海水就完全不會沈下去,於是驅動海洋潮流的力量和機制就停止了。融化的北極冰就可能會破壞這個環流輸送帶。

驅動海洋潮流機制停止的結果會很突然、很悲慘:北歐和北美東岸就不再有熱,使這些地方可能成為嚴寒的荒原。海洋溫度會大幅變動,接著破壞全世界的氣象模式(還記得聖嬰現象吧?)。乾旱、洪水、巨大暴風雨、亞北極般寒冷或是炙熱的氣溫成為一般狀況──端視你家是在地球上的那個角落。

(續)

好萊塢、科學、世界末日三幕劇本3

作者:所以電影中發生的情節背後還真有些科學原理嘍?

艾利:嗯,發生情況會和電影中的完全不同;像是有人結冰、然後一敲就成許多碎塊,還有變成攝氏零下150度等──那些全都太誇張了。

作者:那真是謝天謝地,但太誇張的原因是……

艾利:西歐是可能會變成像西伯利亞那樣的地方。但是人類在西伯利亞也沒有結凍然後變成許多碎塊。

作者(旁白):我慢慢地瞭解到這位神使對電影版的地球煉獄並不感到懷疑──他只是在那兒吹毛求疵說煉獄的程度會是怎樣。他的意思好像是說不會變成像第七層煉獄那麼慘,大概只是第二層、第三層左右。

外景、非洲──中午

近距離拍攝作者的左眼,而那隻左眼正在抽搐。一種新的面部習慣性痙攣。顯然他因為電影中的一些情節真有可能發生而感到擔憂。

作者(旁白):瞭解了電影描述的快速氣候變化真有可能發生後,我得查明要花多久時間才能造成這樣的傷害。當然了,導演已經承認說在電影中加速了整個過程──但他到底加速了多少?這個過程是會花上幾千年?幾百年?還是幾十年?有沒有可能在幾天內發生?我得去拜訪「生命神使」來找出這個答案。

鏡頭跳到「生命神使」:彼得華德(Peter Ward),他正坐在一個人類骷顱頭堆成的小山山頂上,頭頂著熾烈的赤道太陽。華德是位古生物學者,也是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地球和太空科學、生物學教授,還寫過《行星地球的生與死》(The Life and Death of Planet Earth)這樣的書。

作者(搖搖晃晃地走向前,省去繁文縟節直接開始說話):這部電影有多真?

華德:地球是絕不可能以那麼快的速度變得那麼冷。

作者:所以我們這輩子都不用擔心了,對吧?……對吧?

華德(發出咯咯的笑聲,那笑聲乾得就像是他底下坐著的那些骨頭):我們從冰核瞭解到,快速的氣候變化可能發生在10至20年間──那是在最快的情況下。

作者(旁白):十年?呃,那比電影裡的「幾天內」是還要長一些,但對我來說還是顯得有點太快了。氣候的變化不是該要發生在幾個世紀內嗎?

華德:現實情況是比電影還要駭人。

作者:我瞭解這種事情是不能賭它發生的機率,但它會發生的機會到底有多少?

華德:100%。

作者(旁白):他是認真的嗎?100%?通常科學家說話都像是辯方律師,愛說些模稜兩可的話,像是「可能」、「大概」等等的,但他卻告訴我說氣候一定會改變,而且是大大地、徹底地改變,同時我們對阻止這件事發生根本是束手無策。

當我請華德預測這樣的改變可能會在何時發生,他的話就變得比較小心謹慎了。他說,沒有人能精確地預測發生的時間。這個現象否認了定義出許多其他科學領域的統計數字。一份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報告,將突然的氣候變化,比成是一個人把手指頭放在燈的開關上:這個人慢慢地在開關上施加愈來愈大的壓力,然後啪地──開關點著了。

目前,這些消息都很不好:突然的氣候變化真的會發生,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同時發生的情況是猛地發生,不會拖很久。所以一個可怕的問題來了:生命屆時會變得多慘?

外景、叢林──黃昏

轉眼間,作者發現自己站在一個蒼翠繁茂、無窮無盡的花園裡。腳下的花朵和苔蘚長得非常繁密。作者看到「未來神使」就在他附近盤腿打坐,邊玩弄著三個水晶球。

作者:你知道我來這裡的原因,是吧?

彼得舒瓦茲(Peter Schwartz),專業的未來專家,美國國防部有關快速氣候變化所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報告的共同作者。他聽了我的問題後點點頭。

舒瓦茲:那部電影很有趣。

作者(旁白):他解釋說明的樣子就跟前兩個神使一樣,邊稱讚那部電影,邊說明其中有許多細節都太誇張了。他還嘲笑了冰河可能在幾個小時內橫掃紐約市的這個想法,說那可能要花上幾年(天哪……)。

舒瓦茲: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期稱為「間冰期」(interglacial,就是兩次冰河期中間的時間)。正常來說該是會更冷、更反覆無常許多。我們已經處在一個全球氣候都很溫暖、良好的情況下約11,000至12,000年了。

作者:那每次間冰期會持續多久?

舒瓦茲:一次冰河期通常會持續25萬年或以上。間冰期則是以幾千年來計算的。

(續)

好萊塢、科學、世界末日三幕劇本4

作者:如果氣候在那麼短時間內有了那樣巨幅的變化,會發生些什麼事呢?

舒瓦茲:經濟會瓦解。軍閥主義、飢荒四起會是我們所能見到的典型情況。

作者(旁白):我知道「未來神使」寫給美國國防部的報告中,推斷說突然的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地球環境所能容納的人類數量會顯著下降」(以他研究的冷淡語言來說是這樣)。那份報告視天氣為美國國家安全的一項嚴重(重要?)事項。

心煩意亂的我,決定將三位神使都集合在一起,坐下來仔細討論這個世界末日。


【第三幕:世界末日】

外景、霧氣濛濛的山頂──日夜交接時

攝影機往上,顯示出作者正站在三位神使面前。

作者:突然的氣候變化是真的會發生,而且會發生得很快,狀況會變得很糟。好,那我們要怎麼阻止它?

艾利:誠心祈禱吧!

作者(旁白):我覺得誠心祈禱也沒有什麼用。不過,那些神使們接著便開始解說可能(只是可能)讓我們有些希望的理論。

我們知道全球暖化現象可能會將過多的北極冰融化掉,使北大西洋的潮流停止流動,造成現代世界未曾見識過的混亂狀態。不過,正如我們研究冰核所得知的,有時冰河時期會在沒有什麼特殊原因的情況下發生。冰河期在過去是以相當規律的間隔時間發生,而下一個冰河期已經算是遲到了。

所以,這裡有個不尋常的想法:說不定,減緩全球暖化是件好事。讓地球逐步地變暖,到剛好能「趕走」逐漸逼近的冰河期。但也不要跨越關鍵的臨界點,也不要以那麼快的速度將溫室氣體送到大氣中,因為那些溫暖能融化足夠的北極冰,以引發突然的氣候變化。這樣說當然是有點過於簡化──大氣實在太複雜了,遠不是我們所能直接控制的,但這個想法倒是真的可行:稍稍增加一些溫度可能也不是件壞事。

華德:我們現在正在阻止冰河期的發生,並將它往後推。問題是,我們能這樣做多久??

作者(有點疑惑地):嗯,如果我們繼續將溫室氣體以目前的速度送進大氣中,結果到底是能「趕走」冰河期,還是會加快迅速的氣候變化?

舒瓦茲:注意了,我們要的是即刻減緩突然的氣候變化。我們得開發──而且是要儘速開發一些可供選擇的環保燃料,尤其是氫和核能。

艾利(點頭):我們可能需要的是全球性的減緩暖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的產生。不要以這麼快的速度燃燒化石燃料,也不要迫使氣候改變。但我能精確地說有會哪幾種減緩行動嗎?還有要減少多少溫室氣體的產生?不,沒有人能。

作者(旁白):所以,即使我們使一個冰河期延後發生,可能就等於是在刺激另一次的冰河期產生。要抓到其中的平衡點真的很不容易,但總該有些方法……

內景、29號建築物──白天

作者(焦躁不安):羅倫,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艾默里奇:沒有,我們什麼都不能做。

作者(旁白):接著,這位導演就從沙發站起身來,朝一個小小的剪接台走去。他還有一部電影還沒完成,所以沒有什麼美國時間來仔細思考這部電影的結局最後會變得有多可怕──尤其是和一個抱著懷疑態度的人一起思考。

【氣候上的混亂是怎麼發生的】

突然的氣候變化並不像全球暖化現象,不過全球暖化有可能會引起突然的氣候變化。全球暖化是漸漸地增高溫度,但快速的氣候變化會在全球造成無法控制的溫度波動。原因:「大洋溫鹽環流輸送帶」突然停止。「大洋溫鹽環流輸送帶」的命名由來是因為它會將熱從熱帶地區移動至緯度偏北的地方。沒有這些熱的話,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區就會變成凍原,而乾旱、洪水則會襲擊世界上的其他地區。這段時間會有多長?十年、二十年。

(續)

好萊塢、科學、世界末日三幕劇本5

全球加熱引擎

在正常的情況下,「大洋溫鹽環流輸送帶」的作用方式是這樣:這個溫暖的灣流在北大西洋的大氣裡釋出它的熱。由於釋出熱後的水既冷且含鹽量又高,所以密度也會變得比較高,而沈到海洋底。這個下沈的動作會驅動全世界的海洋潮流。

打破循環

如果全球暖化進行的速度很快而且造成太多北極冰融化的話,產生的淡水會與潮流中的暖水混合,形成海面上較冷、鹽度較低(因此密度也較低)的水。這些水並不會像密度較高的水一樣冷卻並下沈。由於這種下沈的動作會驅動整個「大洋溫鹽環流輸送帶」,所以無法下沈會導致這個系統瓦解,並使世界的潮流停止流動,而造成災難性的結果。

【2004/06/10 科技時代2004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