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Website

MySky科幻網

歡迎大家在這裡詢問、討論~~

MySky科幻網
This Forum is Locked
Author
Comment
[轉貼]六度分隔——縮短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奧秘

文:cynthia

世界是大?還是小?

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Affairs)的資料顯示,全球人口在1999年10月12日達到了60億;而根據中國人口普查的資料顯示,中國人口已有13億。由地球上驚人的人口數來看,要把兩個居住于完全不同的地區或是國家的人緊密地聯繫起來,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世界是那麼的大!”
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大多數人多少會碰到“世界真小”的經歷。也許,在由廣州飛往哈爾濱的飛機上,坐在你隔壁的人就是你父親30年前的老戰友;也許當你在麗江度假的時候,和一個在小飾物店閒逛的外國人聊天,結果發現他既然和你遠在法國求學的姐姐的室友是表親……
幾乎人人都有相似的故事。至於我自己,4年前,我在從重慶到北京的火車上認識了隔壁下鋪的一個小男孩。因為是放暑假期間,我問他是否也是到北京旅遊,他說是去拜訪明年的班任老師,於是談到他的學習,他是重慶藝校的應屆畢業生。真巧,我有個從小玩大的朋友也是重慶藝校畢業的。我提到了她的名字,男孩立刻興奮的說,認識認識,我們關係可好了,就像親姐弟。於是,又談到專業,他是學芭蕾的,這次北京之行就是去拜見北京芭蕾舞學院的老師。太巧了,我哥哥就是北京芭蕾舞學院的老師。你找的那位老師是?某某!竟然就是我哥同寢室的哥們!
由中國13億人口的數字來看,絕大多數的人的同學或是老師,基本上和我不會有那麼一丁點的關係,碰上這麼巧合的事,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事實卻發生了。如何解釋?不免使人產生好奇,這些奇特的巧合是否想告訴我們什麼呢?代表整個人類的人際網路毫無疑問是龐大的。全世界60億人口,這個數字是驚人的,不過,這個世界在某種意義下是不是比看起來要“小”呢?有沒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東西能解釋一下呢?

小世界的奧秘

1998年的春天,位於倫敦的《自然》雜誌編輯室收到的一篇相當不尋常的稿子掀開了解釋我們所疑惑之事的蓋頭來!
這篇名為《“小世界”網路的集體動力學》(Collective Dynamics of ’ Small-World ’ Networks)論文的作者是兩位康乃爾大學的數學家,奇怪的是,這篇論文裏除了偶爾出現的幾個表格裏出現了數位以外,幾乎再沒有別得數學式,它看起來根本就不像一篇數學論文。而其中出現的為數不多的數字也是一些題材奇特的資料,例如過去半世紀中哪里哪些演員合演過同一部電影。
這兩位數學家就是華茲和史楚蓋茲,他們發現了一個古老的謎的數學解釋,這個謎我們將它稱為:小世界的奧秘!
薄薄的3頁紙,沒有用到任何的方程式,幾個簡單的圖表卻給出一個奇特的答案:我們所生活的人際網路,具有一個特別而至今未知的組織及結構,造成小世界的正是這個結構。
簡單來說,他們證明了在地球上,每個人與其他人之間都只相隔6個人!

(續)

[轉貼]六度分隔——縮短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奧秘(續)

六度分隔,不可不信“緣”

巧合是會發生的,而光憑幾件甚至一連串巧合的趣事,都不足以讓我們斷言,既然有那麼多巧合,就不可能解釋成碰巧的機遇。所以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證據。
大約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就於哈佛開始了他著名的小世界實驗。他在內布斯加州及堪薩斯州隨機選出一些人,寄信給他們,在信中麻煩他們把信轉寄給他在波士頓的一位股票經紀人朋友,但是並沒有給他們他那位朋友的地址。為了轉寄這封信,他請他們只能把信寄給他們認識的某個朋友,而這個收件人是他們認為在人脈上可能比較“接近”那位股票經紀人的人。
這個實驗的結果是,大多數的信最後都到了他朋友的手中,而且出人意外的是,這些信並沒有經過上百次的轉寄,而是只轉寄了約莫6次。這個結果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當時的美國已有好幾億的人口,而從社交世界來看,內布斯加及堪薩斯兩個州距波士頓也十分遙遠。米爾格蘭的發現大大出名了,而且成為廣為流傳的說法——6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為了加強實驗結果的可信度,米爾格蘭於1970年進行了另一個實驗。米爾格蘭推想,由於美國有種族疏離的問題,因此白人和黑人在社交上應當會相距甚遠,所以在這次的實驗中,他從洛杉磯的白人當中隨機選出寄件者,收件人則為住在紐約、且為隨機選出的黑人。你也許會以為,這個實驗更能研究出人際網路的最大距離,但是在信件陸續抵達後,顯示的結果和前一個實驗差別不大——大多數的信件同樣在6步內到達。
就在幾年前,一家德國報社在幫法蘭克福一位土爾其烤肉店老闆找出他與他最喜歡的影星馬龍•白蘭度的關聯。幾個月之後,他們發現,這兩人只經由不超過6個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脈關係。原來烤肉店的老闆是伊拉克移民,有個朋友住在加州,剛好這個朋友的同事,是電影《這個男人有點色》的製作人的女兒在女生聯誼會的結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馬龍•白蘭度主演了這部片子。
大約6、7年前,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兩個資訊科學研究生髮明瞭一種稱為“凱文•貝肯的神諭”的遊戲,然後放上網路。這個遊戲能以最快的速度回答有關凱文•貝肯與其他男女演員之間關係的問題。比如輸入威爾•史密斯的名字,遊戲在幾秒中內查出威爾•史密斯與小哈利•康尼於《ID4星際終結者》共同演出,而後者與貝肯於《家有跳狗》同台,所以從威爾•史密斯到貝肯只要兩步。你可以用任何演員的名字,玩這個貝肯遊戲,因為整個演員網路早已形成了一個小世界,絕大多數演員都可以在6步或更少步內連結起來。
我們以為需要遠超過6個連結,才能把60億人相互聯繫,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自從華茲和史楚蓋茲發表了他們的發現,往後的數年間,其他的數學家、物理學家與電腦科學家,也紛紛投入研究,結果發現,世界上許多其他的網路也都有極相似的結構。他們發現,人際網路和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的架構幾乎完全一樣;在全球資訊網中,網頁所形成的網路,以超檔(hypertext)的鏈結方式相連。所有這些網路,和任何生態系中的食物網,或任何國家經濟活動中的商業連結網路,享有相同的結構性質。不可思議的是,這些網路和人類腦神經元的連結網路,以及活細胞內的分子交互作用網路,有著完全相同的組織。

編者按:與這眾多的數學家、物理學家與電腦科學家的興奮不同的,我們興奮的是:原來,我們的人際網路是如此的寬廣!我們根本就是生活在千絲萬縷的人際網路中,我們也是經濟與社會生活網路裏的一小段環節,八竿子之內說不定就打到了克林頓或是比爾蓋茲。所以,只要你願意,你能認識全世界60億人!

參考書目:《連結──混沌、複雜之後,最具開創性的“小世界”理論》
著者:布侃南(Mark Buchanan) 譯者:胡守仁
出版公司:天下文化(臺北)

以上文章摘自大陸直銷專業刊物《經貿世界•直銷版》2004年第二期